郑州美术进修学院官网欢迎您!河南美术全日制高中、郑州专业美术学校、郑州美术学院附属高中部招生电话:0371-56666362
目前位置:首页>>美院新闻>>艺考资讯

洛阳市印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

发布时间:2020-07-17 10:17:50

7月8日,洛阳市人民政府印发《洛阳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》,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洛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,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。
洛阳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
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洛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,深化产教融合,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,助力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,打造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、形成新引擎。按照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(国发〔2019〕4号)、《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(豫政〔2019〕23号)和我市总体安排部署,制定本实施方案。
一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
(一)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。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洛阳都市圈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,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基地。推进洛阳大学城建设,集聚各方资源,力争使洛阳成为省市共建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。支持职业院校在产业集聚区、工业园区等建设新校区、校办企业等,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、产业学院。支持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和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提升办学质量,争创职业大学;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,保持职普比大体相当。每个县(市)重点办好一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、满足学位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。到2022年,全市中、高等职业院校(含技工学校)达到33所,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1万人,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.2万人,应用型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.8万人。(牵头单位:市教育局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;配合单位:市发展改革委、市财政局、各县(市)政府、各职业院校)
(二)提高职业院校发展水平。实施职业院校达标工程,加大投入力度,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。完成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;推动河南林业职业学院迁建和适时更名为河南生态工程职业学院;引进社会资本整合洛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新校区建设;支持洛阳科技职业学院(民办)和洛阳市工业信息中等专业学校(民办)扩建和新校区建设。大力推进县域基本办学条件薄弱学校建设,满足学位要求,达到设置标准。完成汝阳县、伊川县职教中心新校区建设和偃师市、孟津县职教中心扩建、宜阳县高级技工学校建设。(牵头单位:市教育局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;配合单位:市发展改革委、市财政局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、各县(市)政府、各职业院校)
(三)实施职业院校质量提升工程。持续推进品牌优质院校、示范校和特色校建设,积极支持洛阳理工学院创建全国示范性应用型大学,支持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创建省级优质高职院校。积极推进中职学校创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。实施市、校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,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价。到2022年,1-2所高职院校创建为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,建设5-7所河南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6-8个省级高水平专业(群)。(牵头单位:市教育局;配合单位:市财政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、各县(市)政府、各职业院校)
二、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
(四)推动产教融合发展。积极申报建设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,力争成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。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程,推进市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。支持职业院校、企业争创国家、省产教融合试点项目以及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。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建立工程中心、重点实验室等,推进科技成果转化;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,围绕“565”现代产业体系,支持行业、企业、学校、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组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、职教集团,市财政每年按照项目预算给予支持。到2022年,建好8-10个高质量的产教联盟、职业教育集团;力争6-7所职业院校被评定为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院校;6-7家企业被评定为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,建设16个市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。(牵头单位:市教育局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;配合单位:市发展改革委、市财政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科技局)
(五)促进校企“双元”育人。坚持知行合一、工学结合,推动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及时将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,不断完善制度标准,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。全面推广“订单式”培养、现代学徒制、企业新型学徒制等“双培型”培养模式。积极融合对接洛阳市已建立的信息数据平台,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。(牵头单位:市教育局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;配合单位:市财政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科技局)
(六)健全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激励政策。全面落实国家、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。允许学校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智力、专利、教育、劳务等报酬,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。对进入国家、省产教融合有关项目目录的企业按规定给予“金融+财政+土地+信用”的组合式激励,落实相关税收政策,允许企业根据办学成本获得合理回报。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项目,市工业和信息化、科技、发展